疫苗是利用各種已知的病原體所製作而成,透過打針或口服的方式將疫苗接種到人體內,讓自身的免疫系使人體獲得免疫力,進而對病原體或相似的病原體產生抗體,能有效的預防感染疾病。
新生兒出生後到上小學前(六歲),公費常規疫苗共10種,加上流感疫苗以及自費的輪狀病毒疫苗,共12種。疫苗依據是否保留病原體的活性,分為活性減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以及非活性疫苗(killed vaccine)兩大類,最大的分別為接種的次數,活性減毒疫苗通常只需施打一次,非活性疫苗則需分為多劑施打。
在兒童健康手冊裡,詳列各種疫苗的種類及接種時間,是臨床試驗能產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時間,如果提前或延後施打便無法讓疫苗發揮最好的免疫抗體,如有特殊狀況導致接種時間延遲,可以詢問醫師是否有否有其它補接種的方式。
疫苗若為非活性疫苗,單次施打的劑量無法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足夠的抗體防治疾病,所以間隔一段時間就要再次接種,讓免疫系統在相同的疫苗刺激下,產生高抗以體達到免疫的保護水平。
而流感疫苗會需要每年都施打,是因為流感病毒具有快速突變的特性,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即時預防。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都會去推測今年的流感病毒會有什突變再去製造疫苗,如果為高風險的族群則建議每年施打
台灣衛福部有針對高風險族群可公費施打疫苗,如有符合的對象,皆可免費施打:
疫苗建議在寶寶完全健康的狀態下施打,如不確定是否接種可詢問專業醫師。
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可分為全身性及局部性:
衛生所可免費施打公費疫苗,不需支付掛號費。但是衛生所只有平日早上可以施打,時間上並不自由,如果想施打自費疫苗也沒有提供。
一般診所或醫院雖然需要再支付掛號費,但公費、自費疫苗都有提供,門診時間長較為彈性,符合職業媽媽的下班時間。如為小兒科專業的醫師,在施打疫苗同時,也會幫寶寶檢查身體,為新手媽媽把關寶寶的健康狀況,如果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直接詢問,並立即得到幫助。
公費疫苗是政府考量對寶寶影響重大的疾病,有助於寶寶未來能健康成長的疫苗,大多重要的疾病疫苗都有納入公費,只要照著時程施打都能讓寶寶遠離那些疾病。而自費疫苗則是為了加強特定疾病的保護,例如輪狀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疾病,透過飲食或接觸,經口傳染到體內,如果寶寶處於易受感染的空間,則建議先預防施打,降低寶寶感染的風險。施打前可詢問專業醫師,為寶寶評估施打自費疫苗的必要性。